韩国青年执着”铁饭碗” 中国青年驰骋'”基建” 职业选择将重塑两国未来

韩国青年执着”铁饭碗” 中国青年驰骋

11日,釜山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在参加实习课程。【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中青年职业选择取向呈显著差异,折射出两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特征。韩国青年普遍倾向于选择医生、律师、公务员等需持证上岗的传统职业,或追求演艺界等短期高回报行业;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更愿意投身科技创新与创业领域,展现出对不确定性的更高容忍度。这一现象的形成源于两国产业结构差异、政策导向不同,以及对社会风险认知的根本区别。

韩国社会“医学热”现象持续升温,顶尖考生争相报考医学院,背后是医生职业稳定的高收入和崇高地位。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律师、会计师等专业领域。同时,演艺圈因其快速致富的可能性,成为年轻人实现财富梦想的新选择。

职业选择倾向本质上反映了年轻一代在严峻就业环境下的理性应对策略。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不稳定的雇佣关系以及持续扩大的财富差距,上述职业确实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然而,当大量优秀人才过度集中于传统稳定行业时,整体社会的技术创新活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新兴产业、创新企业以及新型就业机会的培育,往往依赖于创业精神和技术革命的土壤。

中国社会对传统稳定职业的热衷程度明显低于韩国。尽管医生职业收入稳定,但整体薪酬水平与韩国同行存在差距;更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认为这些行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收益空间。然而,在中国科技行业有“35岁魔咒”的说法,折射出该领域的竞争压力和人才溢出。即便是知名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年过35岁同样面临裁员风险。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流动率高达16.1%,位居各行业前列。这一现状促使从业者普遍意识到,即便是顶尖学府毕业的工程师也必须持续保持竞争力,“铁饭碗”职业保障已不复存在。

在此背景下,中国年轻一代选择直面职业不确定性,将其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就业困难”成为青年创业者主要创业动机,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创业热潮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就业市场压力所驱动,而非单纯追求自我价值或财富积累的理想化创业。而这种“生存型创业”模式意外成就了中国创新的独特优势。截至2024年,中国以369家独角兽企业领跑全球,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新晋独角兽占比达13%。尤其在人工智能(AI)、半导体、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领域表现突出,持续涌现的新兴产业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北京独角兽企业超过百家,主要集中在AI、生物科技和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上海约60家,以金融科技和电商为主;深圳近50家,擅长硬件与芯片;广州约20家,聚焦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杭州独角兽企业数量虽仅维持在15家左右,但企业质量显著。

以杭州市为例,在线医疗服务平台微医(WeDoctor)估值约70亿美元,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数字化医疗服务网络;金融科技企业同盾科技估值达13亿美元,在风险控制和信用评估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深度求索(DeepSeek)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则在四足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杭州凭借在AI、机器人和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六家核心创新企业,已获得“小龙之城”的美誉。

中国创新创业生态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体系。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政府持续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20年推出的“新基建”计划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3年颁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创业补贴、产学研协同等多元化措施激发创新活力,同时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也在不断提升。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效应不断强化,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韩国虽然也建立了相应的创业支持政策体系,但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仍倾向于追求职业稳定性。创业失败带来的社会压力、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对国际市场拓展支持不足等因素,客观上制约了韩国创业生态的扩展空间。

因此,韩国青年倾向于通过选择稳定性职业来规避风险,而中国青年则更善于将风险转化为创新动力。这种差异将在长期发展中深刻影响两国的产业结构与全球竞争力。如果韩国持续维持当前的职业选择模式,创新速度将面临放缓风险;而中国通过将风险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在快速扩张技术与创业生态系统。

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完成基础产业积累的国家应当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有效整合资本、人才和政策资源,重点培育高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和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然而,韩国经济转型面临明显滞后。主要源于产业结构转型缓慢,过度依赖半导体、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人才结构失衡,顶尖人才集中于医疗、法律等传统行业;创业环境保守,监管门槛高且社会容忍度低。若这一态势持续,在未来十年韩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或将持续削弱。

专家指出,韩国要建立更具活力的创业生态需在三个关键领域着力,包括深化全球合作网络建设,积极引入海外优质人才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向最具发展潜力的创业团队和核心技术;推动创业文化转型,实现风险共担。同时,社会层面需要转变观念,将创业失败视为宝贵的经验积累而非个人污点。

青年的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的问题,当这种选择形成规模效应时,将直接塑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未来。当前,中国正通过将发展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稳步迈向世界级技术创业强国;而韩国则需要在个人职业稳定性需求与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之间,探索建立新的平衡点和发展路径。

Author: NEWSPIC

답글 남기기

이메일 주소는 공개되지 않습니다. 필수 필드는 *로 표시됩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