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型人工智能(AI)正以惊人速度重塑信息生产格局,但这把“双刃剑”也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假新闻”威胁。AI技术不仅能低成本、高效率地生成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更能制造高度逼真、极具欺骗性的虚假信息,让公众在真伪辨别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期韩国发生的几起案例,生动展现了AI假新闻的现实威胁。一段看似普通的新闻视频中,身穿黄色雨衣的男子紧张地说:“雨下得太大了,景福宫完全被淹了。”然而当画面转向另一侧时,荒诞一幕出现了。一只本不可能出现的海豹悠然游过,男子还惊呼:“哇,是海豹啊!”
更为严重的是,某电视台竟将一段“AI生成的麻雀啄食爱虫”视频当作真实画面播出,并配以“爱虫的天敌出现了”的新闻标题。这一典型的假新闻案例暴露出,即便是专业媒体机构,在AI生成内容面前也可能“失守”。
随着AI生成内容真实感的不断提升,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速传播,不仅影响公众舆论走向,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社会认知,甚至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青少年群体尤其值得关注。调查显示,35%的青少年表示曾被网络虚假内容欺骗,41%看过引发误解的图片或视频,更有22%的青少年在明知内容虚假的情况下仍选择转发。这不仅削弱了年轻一代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更在无形中成为虚假内容传播的“助推器”。
国际调查机构益普索(IPSOS)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种担忧的普遍性。超过74%的受访者认为,AI技术将产生“更加逼真、更难识别”的假新闻;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预计,虚假信息问题将因AI技术而进一步恶化。这一全球性的忧虑反映出,AI假新闻已不再是技术层面的“未来风险”,而是摆在社会的现实挑战。
面对生成式AI假新闻的扩散态势,单一维度的应对显然力不从心。我们亟需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防护机制。唯有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齐头并进、社会意识提升,才能有效遏制AI假新闻的泛滥。
【图片来源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