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韩国围绕外国人房地产购置问题的争议不断升温。舆论认为,外国买家因不受与本国居民同等的贷款与税务监管,在韩国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逆向歧视”。与此同时,部分舆论将问题过度政治化,甚至夹杂反华情绪。业界普遍认为,政策讨论应基于制度公平与市场稳定,而非民族偏见。
本月13日,韩国国会国土交通委员会召开国政监察会议,多名国会议员集中质询了外国人购房监管漏洞问题。国会议员一致指出,与必须遵守总债务本息偿还比率(DSR)、贷款价值比(LTV)等多重贷款管控的韩国居民不同,外国人可通过海外金融机构贷款绕开相关限制,在韩国房地产市场上拥有更强的购房能力。
国民力量党议员金姬廷进一步批评称,部分外国人通过无资质房屋出租实施“全租房诈骗”,之后直接出境,受害者几乎无法获得补偿。当前既无出境限制,也缺乏针对性的政府对策。
国民力量党议员金恩慧则指出,国土交通部此前推出的“外国人土地交易许可区”制度仍存在监管漏洞。国土部在今年8月经中央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将首尔及京畿道、仁川的部分区域指定为“外国人土地交易许可区”,旨在防范外国人利用境外资金进行投机性购房。
根据规定,外国个人、企业或政府机构在许可区内购买6平方米以上的住宅,须事先获得政府批准,批准后4个月内入住且实际居住至少两年。金恩慧指出,该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在这些区域,外国人购房无须提交资金来源等材料,虽然规定必须‘居住至少两年’,但许可往往先发放,事后才确认是否实际居住。
国土部方面坦言,基于互惠原则实施外国人购房限制在执行层面仍面临困难。各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外国人购地规定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在韩国法律框架下实现统一适用。
韩国房地产院统计显示,在韩国持有住房的外国人数量从2022年下半年8.16万人增至去年下半年9.86万人,两年内增加近1.7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购房集中于江南三区(瑞草、江南、松坡)及麻浦、龙山、城东和广津。
国土交通委员会所属共同民主党议员郑俊镐发布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美国人在首尔持有的公寓数量达5678套,其中六成以上位于汉江带地区。中国人购房数量排名第二,在江南地区购入159套。
大韩建设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李殷炯认为,应基于“公平与透明”原则重新审视外国人购房问题。外国人购房的资金来源不明,且土地所有权可永久持有,与内国人相比确实存在不公平。虽然目前房地产交易量尚不足以扰乱市场,但需要尽快在制度层面进行讨论。
然而,亦有不同声音认为,部分政策诉求背后存在反华情绪。共同民主党议员田溶冀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李明博政府时期通过投资移民制度,让中国资本大量流入济州岛;如今却又限制中国人购房。这种‘门开了又关’的做法反映出政策的不一致性,需要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