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已经进入“躺平”青年40万+时代,社会上不乏批评他们“好吃懒做”的谴责之声,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把“躺平”归咎于个人惰性,无疑是对问题肤浅的误解。
韩国银行去年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显示,40万“躺平”青年中,七成以上有过就业经历,仅5万人未曾工作。他们大多数并不是没有努力,而是在挫折面前被迫停下脚步。不少人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最终选择“躺平”。
有人说他们眼高手低,但真相是就业机会正在萎缩。青年招聘已经连续15个月减少,餐饮住宿行业的兼职岗位也跌至疫情时期水平。其他年龄人口的就业逐渐恢复,唯独青年就业质量持续恶化。供需失衡才是核心问题。
大韩商工会议所调查显示,八成以上企业更加青睐经验人士而非新人,AI的普及进一步压缩新手的机会。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来说,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找不到入口。在挫败感的不断累积下,一部分人甚至与社会脱节,韩国约50万“隐居”青年中,有人坦言想工作但没机会。这不是懒惰,是绝望。
“降低眼界”不是答案。短期内,政府需要刺激内需,为增加青年岗位的企业提供激励,或推动海外就业机会。长期看,改善劳动环境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九成青年愿意进入中小企业工作,前提是薪资福利合理与工作生活平衡。社会应该形成“工作不以生命为代价”的氛围。
韩国政府提出扩大就业安全网络、培养AI人才,但这远远不够,恢复公营岗位、增加地方就业机会也应提上日程。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青年普遍“躺平”时保持活力。
青年“躺平”是一种自我保护,正如作家郑熙真所说,是极端竞争下的无奈选择。最近热播韩剧《未知的首尔》也传递出类似信息,逃避或停下,只要是为了活下去,都是勇敢。“躺平”的青年,或许比谁都焦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沉默与退缩不是懒惰,而是社会必须正视的警钟。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决定国家的明天。给他们喘息的空间,创造更多机会,才能让青年重新燃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