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 韩电池企业双轨并进守三元攻LFP

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 韩电池企业双轨并进守三元攻LFP

现代摩比斯自动化驾驶汽车【图片来源 网络】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动力电池不仅供给能源,更作为智能系统的算力基础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下,兼具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的动力电池成为全球科技与制造企业的战略布局重点。

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长期保持三元锂电池(NCM/NCA)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然而,随着全球市场对经济型电动汽车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厂商主导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市场份额快速扩张,韩国电池产业面临新的市场挑战。韩企如何在维持三元体系技术优势的同时拓展LFP市场份额,成为电池业界关注焦点。

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至5月期间,全球电动汽车正极材料总用量达87.7万吨。其中LFP材料占57%,达49.96万吨,同比增长73.9%;三元材料用量37.74万吨,同比增长17%。在注重性价比的中低端市场,LFP电池竞争优势显著。但业界分析预测,随着高性能电池需求增长,三元电池仍将在高端市场保持核心地位。

从中国电池企业来看,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在电池市场表现强劲。去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39.3GWh,三元锂电池与LFP电池合计市占率为37.9%,居全球首位。小米汽车首款电动车型SU7首批订单突破10万辆,该车型搭载宁德时代LFP电池,续航里程超700公里。而Max和Ultra系列则采用三元锂电池,支持800V高压快充平台,充电5分钟可增加200公里续航。

在产业生态布局方面,宁德时代联合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等企业成立自动驾驶合资公司,计划投资30亿元人民币推进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凸显向智能出行服务转型的战略意图。

三元锂电池与LFP电池在性能指标上各具优势。三元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在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专家指出,L4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支持大量传感器和计算单元,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更高。目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50至300Wh/kg,远超LFP的180至210Wh/kg。能量密度高意味着更远续航、更快充电、更稳定输出,更适合用于自动驾驶出租车等长时间、全天候运的车辆。

据悉,全球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各大服务商已大规模采用配备三元电池的电动车型开展商业化运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宣布,自动驾驶车队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亿英里,并在旧金山等地开展无安全员商业服务。特斯拉近期在得克萨斯州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试运营,计划年内扩展至千辆规模。

中国市场方面,包括IM汽车、小鹏汽车在内的多家厂商积极推进L4级自动驾驶测试,相关商业化项目预计将在年内落地。预示着未来自动驾驶核心竞争不再仅仅是“谁能跑”,而是“谁能稳、高效、智能跑”,而这背后,电池的能量密度、热管理、安全冗余等性能指标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

面对LFP与三元“双战线”竞争,韩国电池企业正加快布局技术战略调整。SK On开发兼容LFP与高镍三元的混合电芯平台,LG新能源则持续优化NCA电池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Kona、大众ID系列以及部分特斯拉车型等高端电动车型。同时,中国电池制造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消息称起亚将在EV5国产版中采用宁德时代的NCM电池,宝马也逐步扩大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采购占比,给韩企带来不小压力。LG新能源、SK On虽在北美获得通用、福特、Stellantis等合资厂订单保障,但欧洲市场中企攻势日益激烈,部分高端客户正在进行供应链多元化调整。

专家指出,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话语权。韩国电池产业需要平衡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过去十年,韩国电池曾凭借三元系技术引领全球电池产业。然而在中企围绕LFP构建起“成本+技术”双优势体系后,全球市场重心逐向中国倾斜。

但随着自动驾驶加速推进,高性能电池的战略地位再度凸显。当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技术路线选择与市场战略布局将直接影响未来产业格局。对韩国电池企业而言,是守是攻,将决定未来五年的全球地位。

Author: NEWSPIC

답글 남기기

이메일 주소는 공개되지 않습니다. 필수 필드는 *로 표시됩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