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기획]8·12大限临近 中美贸易战暂停键即将重启 韩国如何挣脱”夹心”命运

[기획]8·12大限临近 中美贸易战暂停键即将重启 韩国如何挣脱”夹心”命运

【图片提供 网络】

5月12日,中美两国达成90天关税战临时停火协议,《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落地,美方取消4月8日、9日两次行政令加征的91%关税,暂时终止高关税冲突。美国将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最高145%关税下调至30%,中国也同步降低了对美国产品的部分报复性关税。这项“停战协定”预计将于8月12日正式到期。

表面上看,两国间的紧张气氛似乎有所缓和,但这场短暂的停火是否真的意味着双边关系进入“解冻期”?专家指出,这更像是政治性喘息期,而非根本性和解。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的韩国,正站在这场博弈的十字路口,一旦局势急转直下,受到冲击最深的极可能就是韩国。

▶ 美方施压 关税背后的“结构性竞争”
此次“休战”并非双方在原则上的妥协,而是美方为达成“结构性目标”所采取的阶段性战术。美国《301条款》在2024年末被修订后,“对等关税(Retaliatory Tariff)”的法律基础被进一步强化。该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USTR)对不公平贸易行为发起调查并采取措施。修订后的政策核心是应对中国在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领域的“强制技术转让”等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藉由关税施压中国,推动包括缩减对华企业的补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高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半导体、电池)切断与中国的供应链。

上述领域均触及中国“国家主导型经济”的核心机制。因此,美中之间的矛盾已不仅是贸易问题,而是制度之间的博弈。此次休战更像是为下一个回合冲突做准备的“战前停火”。

▶ 8月后局势三大走向
情景一:延期休战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美可能选择将90天的休战期延长。然而,美中互不信任加剧、两国国内鹰派势力上升等因素,令这一可能性大大降低。

情景二:选择性重启关税
美国或将“分阶段”式恢复关税。美国可能优先对战略物资(电动汽车、芯片、电池)恢复高关税,以构建技术优势防线。中国也可能重新向美国农业、能源和金融服务施加反制。对韩国而言,这意味着“不是直接被瞄准,却可能成为夹击中的受害者”。特别是在产业链环节深度参与美中生产的企业,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情景三:彻底谈崩,重新开战
若谈判破裂,双方重启高强度对抗模式,不排除美方再次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或者出台新的投资禁令。中方亦可能实施更大规模的贸易与金融报复。此举将对全球市场形成新一轮系统性冲击。

▶ 对于韩国是关键“窗口期” 中美博弈中如何夹缝生存
韩国虽然整体仍保持多元市场布局,但对中美贸易依赖度极高,贸易结构呈“中美双核驱动”趋势。据数据,2024年对华、对美出口分别占其总出口的23.1%和16.8%。中美贸易战重新打响,将对韩国造成严重打击。

本社记者就中美“关税休战”延期可能性及第二轮贸易战对韩国的潜在影响,专访了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所博士金炳瑞,从专业角度对当前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目前来看,虽然短期内不排除中美双方在有限范围内达成延期协议的可能性,但长期延期面临较大挑战。他分析认为,首先,双方都有强烈的经济止损动机;其次,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共同诉求形成重要外部制约;再者,美国可能通过战术性延期来营造经济稳定表象,以争取政治上的战略优势。他强调:“若不能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结构性矛盾,任何延期都只能是权宜之计。”

谈及潜在的第二轮中美贸易战,金炳瑞指出韩国经济可能受到显著冲击。他表示,由于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半导体、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将首当其冲。中国作为韩国半导体最大的出口市场,若贸易战升级将直接影响韩国企业的销售业绩。汽车产业方面,韩国对中国零部件供应链的高度依赖可能带来生产中断风险。钢铁行业则面临中国出口减少引发的全球市场价格波动,对韩国钢铁企业造成竞争压力。

具体来看,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 2024报告,韩国晶圆厂48%的关键设备(刻蚀机、沉积设备)采购自应用材料(AMAT)、Lam Research等美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2%。而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韩国半导体出口额中39.2%销往中国(含香港),其中存储芯片占比达62%。

韩国半导体产业呈“技术输入,市场输出”的二元结构,其芯片制造环节高度依赖美国技术设备,而终端产品出口大部分流向中国市场。在美国持续升级对华半导体技术管制的态势下,韩国企业面临因“技术来源合规性”问题被迫调整对华供应体系的风险,形成典型的产业链夹击效应。

电池与电动汽车领域,韩国三大电池企业对中国上游原材料的依赖度极高。若美方重启关税,同时强化《通胀削减法案(IRA)》审核,韩国企业将难以满足本地化产能要求,从而失去美方补贴资格,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

在机械设备与钢铁行业领域,若中国对关键原材料(稀土永磁体、石墨电极等)加征出口关税,韩国中小制造企业将面临因核心材料涨价(约2至3%)和供应链中断(延迟约15天)面临国际订单流失风险。

中美贸易战短暂休战后,中国企业为规避未来可能的关税回升,纷纷加快出口,美国进口商同步补库存,导致跨太平洋航线货运需求激增,海运价格飙升至高位。韩国港口货量激增出现“鞭子效应(whiplash effect)”,物流系统超负荷运转。一旦8月关税恢复,企业将迅速削减出货与备货,导致物流骤冷、空箱堆积,供应链剧烈波动将直接推高消费者物价,成为“隐形通胀推手”。

休战结束仅剩一月之际,韩国能否在下一轮国际冲突中稳住阵脚备受关注。政府需加速供应链多元化,推动“重新在岸化(reshoring)”政策,该政策是指政府或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原本离岸外包(offshoring)至海外的制造业或供应链活动迁回本国,以增强经济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并减少对外依赖,并加大对关键材料与设备的国产化投入。此外,灵活的多边外交与贸易策略,与美国、欧盟建立联合标准体系,同时推动中韩FTA后续协定谈判,争取“非关税合作”空间,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带。

8月12日后,中美能否就“结构性问题”达成妥协仍存极大变数。金炳瑞指出,为应对可能加剧的外部不确定性,韩国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贸易风险;加强供应链稳定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非关税壁垒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整体贸易战略应对能力;出台包括汇率稳定在内的经济支持政策,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当前的“停战”不是和解的象征,而是下一轮冲突前的战术休整。对于韩国而言,真正的危险不在8月之后,而是现在,若不能在这段战略空窗期中强化内部体质、重新布局产业链、调整外交与贸易节奏,那么将卷入这场风暴,难以脱身。

Author: NEWSPIC

답글 남기기

이메일 주소는 공개되지 않습니다. 필수 필드는 *로 표시됩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