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全球最大电动车生产商的耀眼光环,比亚迪今年初高调进入韩国市场后,初期曾在汽车业界抛下重磅炸弹,引发高度关注,但近来销量和市场扩张速度双双“踩刹车”,分析认为,除了韩国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的“顽疾”外,与本土车企相比,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车型有限,售后服务网络也表现“拉胯”。
汽车市场调查机构Car is You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ATTO 3”在韩国累计注册量仅1280辆。“ATTO 3”自2月登陆韩国后,4月和5月销量先后为543辆和513辆,但6月销量骤降至214辆,销量明显放缓。与比亚迪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表现相比,韩国市场交出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
后劲不足的比亚迪计划通过推出新车型,以及试水租车市场等扩大在韩国的影响力。据汽车业界消息,比亚迪韩国计划于本月推出中型电动轿车“Seal”(海豹),但却是2022年7月首次公开的旧款车型,继在韩国发布的首款车型ATTO 3(元PLUS)后,再次引发“清库存”争议。
比亚迪韩国方面表示即将发布的“Seal”虽为旧款车型,但生产年份为今年。目前公开的改款车型除中国外,无在任何国家的发布销售计划。
比亚迪2022年公开“Seal”时,因首次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去年8月在中国正式上市改款车型,基于比亚迪e平台3.0 Evo打造,大幅升级自动驾驶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目前这款车型仅在中国市场发售。
相比之下,韩国成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中最后一个引入”Seal”的国家,且引入的仍是旧款车型。这种延迟上市现象同样出现在比亚迪在韩首款车型“ATTO 3”上,该车2022年2月在中国上市,今年1月才登陆韩国,而中国市场上搭载“天神之眼”(God’s Eye)的“ATTO 3”智驾版已于今年3月推出,这种时间差难以用简单的“市场适配期”来解释。
比亚迪接连在韩国市场推出旧款车型,有关“清库存”的争议一浪高过一浪,有质疑之声称韩国正在成为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积压的旧车“接盘侠”。统计数据也为“清库存”猜测提供了作证,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日前调查显示,以今年5月数据为准,比亚迪经销商库存水平达3.21个月,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38个月),在中国汽车品牌中居首。受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缓和价格“内卷”的影响销量下滑,部分工厂甚至减产近三分之一。
路透社报道称,今年5月比亚迪产量同比仅微增0.2%,创下2024年2月以后的最低增幅,扩大出口成为比亚迪消化过剩产能的关键途径。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口规模达47.2万辆,同比大增130%。分析称,比亚迪正采取“中国发布新车、海外销售旧款”的双轨策略来缓解库存压力。。韩国市场虽规模有限,但在地理上接近中国,且自华进口汽车关税仅为8%,远低于欧盟的27%,因此成为“清库存”的最优选择。
然而,韩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消费者以挑剔苛刻出名。比亚迪这一做法已在韩国汽车论坛上引发将消费者当做“冤大头”的争议,品牌形象或遭反噬。上半年在韩国交出“不及格”的成绩单后,又陷入“清库存”的争议,下半年能否口碑“逆风翻盘”,战术性修补已经远远不够,比亚迪亟待在战略层面做出根本性调整。